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滨州市“十三五”人才 发展规划
时间:2017-06-08 10:22:27 来源:bet注册 作者:人才办

 滨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按照中共中央、山东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结合落实《滨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着眼创新引领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坚持党管人才,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滨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总量不断增长,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全市立足高端人才突破,强化政策引领,财政资金杠杆撬动,大力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十二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3.7万人,比2010年底增加21.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5.4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6.93万人,高技能人才5.8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7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5万人。培养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21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人,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3人。

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素质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高层次人才“传帮带”活动和以“一库一卡两堂三服务”为平台的人才服务“春风计划”的开展,人才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十二五”末,全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33万人,大专学历1.7万人,高级职称0.68万人,中级职称2.3万人,比“十一五”末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35岁以下0.65万人,35-452.9万人。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2015年,全市申请发明专利1529件,比2010年增加1313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18件,比2010年增加376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8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26%

人才平台载体加强,吸纳人才能力明显增强。以人才载体建设奖励政策为抓手,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十二五”末,拥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载体221个,其中国家级、省级分别为21家、200家,分别比2010年底增加12家和134家。全市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聚才吸才能力明显增强。

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初步实现了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新转变。制定实施了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培养使用引进人才规定、支持人才载体建设暂行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实行党委领导联系专家、“人才服务卡”、高层次人才个性化服务、人才政策定点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岗位信息发布等制度,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实行政策重点倾斜、项目重点申报、企业重点扶持、服务重点跟进,为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滨州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重大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颁布实施了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2016年,中央、省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大人才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十三五”时期,和平发展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调速换挡”成为新常态,创新驱动、人才驱动将是主题。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发建设,基础支撑和政策积淀效应更加明显,我市作为主战场和叠加区,改革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协调发展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人才引领内生动力将进一步激发。

主要挑战。从国际看,需求不足和增长趋缓成为世界经济新特征。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人才资源竞争呈现出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相互交织的特点。许多国家通过调整政策、放宽国籍和移民条件、提供巨额经费支持等措施,大力吸引高端人才。从国内看,“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理念深化。各地围绕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聚焦人才与产业深入融合,纷纷调整人才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聚集工程,人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最宝贵资源。从我市来看,人才发展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高层次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紧缺。特别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引领、支撑经济转型作用比较小。全市泰山学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049%。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1.8%,高级职称的仅占11.3%。二是人才工作机制不活,人才培育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企业人才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用人观念落后,对人才的关键作用认识不够,人才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员激励手段单一,激励措施少,人才吸引力比较小。三是实用技能人才偏少,层次较低。全市现有高技能人才5.8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仅有1830人、技师仅有8428人。现有农村实用人才12.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9.93%,占农业人口的5.32%,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占3.6%。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力量薄弱。四是市场对人才的配置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有效服务的人才市场运行格局还未形成。人才服务产业滞后,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少。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及省委、市委总体要求,深刻分析“十三五”时期人才发展新趋势,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制约,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流环境,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应,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为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滨州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工作与全市“两城四集群一基地”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引领和生力军作用,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改革创新。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纠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创新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完善人才评价、自由流动、科学激励长效机制。

集聚英才。立足人才引领驱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树立国际人才视野,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广纳天下英才,打造人才高地。

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健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使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整体推进。坚持重点突破、分类推进、整体开发,以人才资源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县域、重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引导人才向企业、农村基层一线流动,全面提升人才工作合力。

(三)发展目标

2020年,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具有竞争力,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显著提升,建设一支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人才总量从现在的63.7万人增加到84万人,增长31.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人才结构明显合理。在全市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比重显著提升,全市一、二、三产业人才分布与全市经济结构发展科学匹配,“两区两圈”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人才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35%

3.人才素质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农业、纺织家纺、油盐化工、粮油果蔬加工、装备制造、海洋蓝色产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领域人才竞争优势明显,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2%

4.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投入有较大增长,人力资本投入占GDP比例显著提升,人才市场趋于完善,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生活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初具竞争力,各类人才受到高度尊重,渴望成才、努力成才成为社会风尚。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人才开发“百千万计划”

1.实施人才服务产业“百项计划”。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机遇,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以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团队)为重点,以全职(兼职)、柔性合作、载体集聚为主要形式,突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到2020年,引进培养2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新建或升级30个高层次人才载体、引进50个外国专家人才项目,集聚一批海内外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2.实施创新人才“千人培养计划”。继续实施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突出产业人才培养重点,到2020年,在高效生态农业、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蓝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产业,以及科技创业、产业技能等重点领域,遴选1000名行业领域后备人才,分类制定培养计划重点培养。

3.实施青年人才“万人创业计划”。继续实施创业人才梯次培养工程和渤海英才回乡创业工程,依托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各类园区,大力发展“众创园”、“创客空间”等创业载体,支持建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和孵化基地,加大青年人才创业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来滨创新创业。到2020年,发展市级备案创客空间100家,推荐国家、省备案创客空间10家,重点支持培养数万名青年人才成功创业。

(二)统筹推进六项人才工程

1.实施党政人才能力作风提升工程。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完善党政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干部从严管理监督,努力建设一支善于推进科学发展、坚定落实“六个更加注重”、具有“争一流、上水平”能力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党政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工作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2.实施企业管理人才培育工程。实施企业家梯次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实施企业家“双创”引领行动,对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创二代”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创新型企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组建企业导师团,开展企业家“帮带”活动。到2020年,培育50名重点骨干企业家,100名引领行业发展的成长型企业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28家,过千亿元企业力争达到3家。

3.实施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名师名医、文化英才等人才培育选拔工作,完善继续教育政策措施,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运用政策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企业、社区等基层一线流动。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在人才数量、结构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数量明显增加。

4.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工程。健全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机制,广泛开展首席技师评选和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鼓励支持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技师工作站和国家(省)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到2020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其中新增技师、高级技师2000人。各类职业技能年培训总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每年1.2万人以上。

5.实施乡村之星示范带动工程。整合资源,探索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运行管理模式,建立普及性培训、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四位一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体系。创新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构建“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投资融资机制,扶持鼓励有潜力的青年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定工作,制定相应的农村实用人才等级配套政策,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乡村之星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扶贫攻坚。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7%-8%,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2-3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6.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建立健全现有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制度,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估机制和薪酬制度,在城市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实现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一批骨干型机构。组织开展“和谐使者”选拔,建立“滨州和谐使者工作站”,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全市熟悉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其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达到1200人。

(三)精心打造三个人才集聚区

1.打造高效生态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区。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建设为引领,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沿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中以(中国、以色列)科技合作示范园、中科院地理所滨州试验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物联网研发应用、“渤海粮仓”耐盐碱地研究治理、滨海旅游等重点领域,培养和集聚高效生态产业人才。加强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配套支持政策和人才团队对接工作,开展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项目建设,服务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在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扶持投融资机制试点,打造农业人才集聚区,重点引进培养绿色种植、良种培育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人才,承接京津冀、省会城市群“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工程。

2.打造蓝色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区。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共享环渤海经济圈优势人才资源,以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为引领,以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大力培养引进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滨海生态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高新技术、海洋交通物流、滨海生态旅游等产业人才,聚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本地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培训、技能比武等方式,着力提升本地产业技能人才能力素质。在沾化区、无棣县、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开展引智试验区试点。依托滨州港口建设、北海经济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等人才科研平台,按照机制先行、政策跟进,点上突破、面上推开的路子,打造海洋人才聚集区。

3.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创业人才集聚区。抢抓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强与济南和圈内其他城市在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对接,积极推进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人才要素一体化流动、人才市场一体化配置、人才服务一体化保障人才畅通流动体系建设,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人才优势,在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人才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试点,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滨城区重点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博兴县围绕“全省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引进石油化工、新型金属材料、粮油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人才。邹平县、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引进冶金、纺织、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人才。高新区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引进纺织家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人才,进一步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四、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一)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携带项目和科研成果来我市创新创业。服务全市“两城四集群一基地”发展目标,瞄准主导产业发展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建立人才引进跟踪机制,结合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针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自我实现为主的较高层次的激励需求,建立荣誉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发展人才中介、猎头公司等服务组织,持续推进与大学、大院、大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采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人才租赁以及联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建立外国专家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实施引才激励制度,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个人、企业、中介组织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积极搭建人才引智活动平台,定期举办海内外引才活动,重视引进海外人才,加大同留学人员协会和留学人员联谊会的沟通联系,鼓励支持海外人才来滨创新创业。

(二)完善产业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快培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吸引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帮助企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培养的经费投入,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育才引才用才的主体地位。引导支持企业探索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支持鼓励企业按照人才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激励人才创新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落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措施。

(三)完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构建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加快培育和引进人才评价专业机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资质社会化评价。完善重在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工程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相互贯通发展的评价机制。探索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应用、创新平台贡献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考核。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管理办法。

(四)完善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中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人才在不同部门、行业之间合理流动。研究制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不同性质单位人才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到科技型企业兼职,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或创办企业,在项目中试、转化过程中提供跟踪指导或转入创业企业。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向基层一线合理流动。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健全促进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

(五)建立人才多元化投入政策

建立稳定持续的人才投入增长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优先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以及重大人才开发项目所需经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参股、税收优惠等手段,培育和集聚海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按市场规则运作好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引导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完善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模式,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机构,探索建立服务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需求的“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业务。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各级政府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六)完善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政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产业化人才载体建设。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打造京津冀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冶金、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以北汽集团为龙头,打造千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鼓励各类园区建设楼宇型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园,为高技术、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积极吸引和支持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为人才发展提供科研平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并购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的海外企业,增强企业国际资源利用和市场开拓的能力。

(七)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市县乡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开辟人才服务窗口,建立人才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人才“线上线下”供需信息发布、招聘、求职和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六支人才队伍信息库,增强信息搜寻、资质评价、咨询推荐、职业培训等功能,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整合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完善人才市场引进、培训和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促进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开发。探索人才中介机构进入的优惠政策,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鼓励、支持人才中介机构市场化配置人才,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根据不同层次人才住房需要,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为创新创业人才提高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

(二)强化责任落实

实行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建立年度考核评议制度,定期跟踪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落实县区党委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将人才工作列为县区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将招才引智列入各级招商和领导干部出国任务的重要内容。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任务目标和重点人才工程,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时间进度和责任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三)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国家、省、市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宣传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行动、宣传各单位重视人才工作的创新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上一篇:专家解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
下一篇:滨州市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 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
Copyright © 2012-2013 BZZZ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bet注册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6003413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85号  邮编256663